
集團網(wǎng)站建設: 一旦事情出錯就怪罪于人
“那為什么沒有人提出這個問題?”我接著問道。畢竟公司鼓勵她們匯報在使用新產品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全部問題。她們的理由很簡單:如果新產品發(fā)生故障或是出現(xiàn)一些奇怪的現(xiàn)象,秘書們就會如實匯報,但是當她們錯把“Return”鍵當作“Enter”鍵,她們就會責怪自己。畢竟她們受過培訓,知道怎么操作,她們認為這僅僅是個失誤而已。
一旦事情出錯就怪罪于人的想法在這個社會根深蒂固。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責怪他人,甚至自己。不幸的是,“肯定有人犯了錯誤”這一概念也納入了法律體系。當發(fā)生重大安全事故,就會啟動正式的調查訴訟程序以判定責任。越來越多的責任歸咎于“人為差錯”。相關人員會被罰款、處罰或是被開除。或許有關機構還會修訂培訓程序。然后法律程序就結束了。但以我的經驗來看,人們的差錯通常來源于糟糕的設計:它們應該被稱為系統(tǒng)差錯。人們不斷地犯錯,犯錯是我們天性的一部分。系統(tǒng)設計應該考慮到這一點。將錯誤歸咎于人可能是一個方便的辦法,但為什么如此設計系統(tǒng),讓一個人的某個行為導致災難?更糟的是,歸罪于人,卻沒有解決根本的隱藏的原因,根本不能解決問題,而且其他人可能會重復同樣的錯誤。在第五章我會進行人為差錯的詳細討論。
當然是人造成了差錯。復雜的設備都需要一些指導說明,沒有說明書,用戶就會搞錯或一頭霧水。但設計師應該付出特別的努力,使差錯的成本盡可能為零。這里是我關于差錯的信條:
消除“人為差錯”這個詞,取而代之的是談論溝通和互動:我們所說的差錯通常都是不良的溝通或互動造成的。當人們彼此合作,差錯這個詞絕不會用來描述一個人。這是因為每個人都試圖理解和回應對方。當存在一些不理解或似乎不合理的事,人們會提問、澄清,然后繼續(xù)合作。為什么人和機器之間的互動不能被認為是合作呢?
機器不是人類。它們無法和我們一樣溝通和互相理解。這意味著,機器的設計師肩負一項特殊的義務,確保機器的行為可以被與之互動的人理解。真正的合作需要雙方都做出一些努力適應和了解對方。當與機器合作時,人類必須適應機器所有的不便。為什么機器不能更友好呢?機器應該接受正常的人類行動,但正如人們常常下意識地評估所說之事的準確性,機器也應該判斷被給予信息的質量,在這種情況下幫助它的操作者避免由于簡單的差錯而犯嚴重的錯誤(在第五章討論)。如今,我們堅持認為人應該有優(yōu)異表現(xiàn),以適應機器的特殊要求,其中包括總是提供精確的、準確的信息。但是人類正好不擅長這個方面,但是當人們不能滿足機器任意的不人道的要求時,我們稱之為人為差錯。不,它是設計的差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