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河大合唱》贊美黃河的偉大力量與民族的偉大精神,但歌曲一開始卻并沒有直接著墨黃河的氣勢雄渾與民族的燦爛文化,甚至沒有直接引入抗戰(zhàn)的英雄主題。其第一樂章意味深長地采用黃河船夫曲,把最底層的船夫拼著性命和驚濤駭浪搏戰(zhàn)的情景再現(xiàn),以小搏大、以弱抗強,在此起彼伏的“劃喲”“劃喲”聲中,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獲得廣泛認同。《黃河船夫曲》也成為各種大合唱最喜歡表演的經(jīng)典曲目之一。
即便像《大刀進行曲》中“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”這樣的強力傳播,我們都可以看到“弱連接”無處不在: “前面有東北的義勇軍,后面有全國的老百姓。”
延安時期,紅色經(jīng)典傳播不僅有標語、歌曲,還有了更高級的藝術形式——滴劇。《白毛女》創(chuàng)造了前所未有的傳播奇跡。在輿論認同中, “擁抱最愛”與“去隱最恨”是巔峰的情感傳播?!栋酌吠瑫r喚醒了千百萬人的最愛與最恨,每一個底層人民心中都有一個自己最愛的“喜兒”,也都有一個“奪愛之仇”的“黃世仁”。據(jù)說當時觀看《白毛女》,部隊要求戰(zhàn)士不能帶槍,擔心有人人戲太深,很可能拔柏射殺扮演黃世仁的演員。沒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,沒有什么比消滅仇敵更能輞放能量。“同仇敵愾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而《白毛女》“舊社會把人變成鬼,新豐會把鬼變成人”的主題高度,更把觀眾的愛恨能量轉化為對新社會、新中國美好生活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