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紅色經典的傳播中,歌曲發(fā)揮了它不可比擬的傳播作用,因為即使認不得字的人也會唱歌。很難想象,如果沒有《松花江上》這首歌,抗日的全面動員會是什么狀況。土地革命時期的紅歌,比如《還我地來還我田》《勞苦工農翻身》,歌名就直擊人心。膾炙人口的《十送紅軍》,沒有用“紅軍做了什么”的主動語態(tài),而是用了被動語態(tài),這種“被動語態(tài)傳播法”將送別紅軍的情感表達得千回百轉。人民群眾成為弱傳播的主體,特別是“送別”這個場景,讓這首歌超越時代、經久傳唱。
抗戰(zhàn)時期的紅歌經典不得不提《黃河大合唱》?!饵S河大合唱》不是一曲氣勢磅礴的大作嗎?它怎么是弱傳播呢?其實,以是否有力量、是否柔和來判斷是不是弱傳播,曲解了輿論的弱定理。弱者在輿論中的表達恰恰是有力量的,這就是生活中的弱勢群體會成為輿論中的強勢群體的應有之義。弱定理提醒我們的是,如果沒有“弱連接”或“弱處理”的強傳播,可能適得其反。因為輿論是靠爭取認同來取得力量的,只有爭取認同,才能推動關注的聚集。那種以勢壓人的強勢傳播得不到認同,所以沒有輿論力量。而弱傳播形成的輿論聚集,無論是眼淚還是怒火,都有巨大的能量。